摘要:最早的扇子在中国,扇子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了。不过,过去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把很多事物的创始,追溯到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那里去。扇子也不例外。晋代有个叫崔豹的学者,写了一本叫《古今注》的书,里面说道:“舜广开视听,求贤人...
最早的扇子
在中国,扇子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了。不过,过去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把很多事物的创始,追溯到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那里去。
扇子也不例外。晋代有个叫崔豹的学者,写了一本叫《古今注》的书,里面说道:“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
而从考古资料方面来看,沈从文先生所著的《扇子史话》一书中写道:“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在今天的古装戏剧中,还经常可以看到太监或宫女手持长柄羽扇,站在帝王后侧作遮护状的场面。这种扇子作为宫廷仪仗,十分富丽堂皇。在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敦煌壁画中,也有这样的写实画面。
竹扇与羽扇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制作的呢?
我们可以从文字的角度看到一些端倪。扇,在古代还有另一个叫法就是“箑”,从字形来看,“扇”字从羽,“箑”字从竹,似乎是在透露扇子有羽毛和竹子两种材质。
事实上,最早的扇子确实是用这两种材料制成的。饶泽民所著《扇苑古今——中国扇趣话》一书中写道,在古代,我国中部地区出现的扇子,似乎以竹扇为先,这可能与气候有关,当时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较现今高,盛产竹子,用作器物,远比今天方便,更遑论江南地区。最早的竹扇,形如半个“户”字,扇面呈长方形,扇柄偏于一侧,如半扇门,就称作“偏扇”或“单门扇”。
而春秋战国时代,被中原人视作“蛮荒”的江南地区,多湖泊港汊,野禽密布,用禽鸟翎羽制成的羽扇也发展起来。晋代陆机所写的《羽扇赋》中描述了这样一则故事,说当年楚襄王与各路诸侯会面的时候,楚大夫宋玉手持一柄用白鹤羽毛制成的扇子,被手执尘尾的各国大夫们讥笑,认为楚人粗鄙。宋玉就此发表了一番高论,折服了各国大夫,于是他们纷纷带着楚国的羽扇回到各自的国家。
而到了三国时代,诸葛孔明、周瑜等一干青年才俊,羽扇纶巾,早已成了流行的标准配置了。
纨扇
纨扇,亦称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种种形状,并用薄丝绸糊成。
作为文化和历史的积淀,扇子不会被人们遗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我国丝绢质量日益提高,人们开始用丝绢大量制作轻便雅致的纨扇。
赵成玉、皇甫姜所著《扇子趣话》一书中讲到,关于纨扇来历的传说出现于西汉成帝(公元前32年至前7年)时。当时有所谓“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做扇面、湖南竹做扇骨制成的扇子,坠以流苏,十分珍贵文雅。
纨扇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宋代大诗人陆游“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的诗句,虽不尽实,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纨扇的行销使用盛况。
南北朝时,纨扇扇面较大,唐代早期还多作腰圆形,唐开元、天宝年以来才多用“圆如满月”式样。纨扇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周昉《挥扇仕女图》第五段
折扇
折扇,即折叠扇,亦称聚头扇或聚骨扇。折扇的出现,推动了手摇扇的重大革新,促进了我国扇文化的发展。第一,以前的羽扇、竹扇、纨扇,虽有方形、圆形、六角形以及梅花形、扁形等各种形状,但其扇面一般都是固定的,不能折叠。而折扇扇面可折叠,开合自如,需用时散开,不用时合拢。不仅方便使用,而且方便携带,也便于收藏。第二,扇面多用纸裱,更便于书画。尤其双面裱宣纸的扇面,可一面作书,一面作画。折扇两边的大骨(亦称扇柄),还可雕花刻字,扇头装饰的扇坠、流苏以及刺绣扇袋等,都是艺术品。这样,便拓宽了扇子的艺术领域。
折扇一般认为是北宋初从日本、高丽传入的,而高丽的折扇很可能也是来自日本。《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侣嘉因觐见宋太宗时献上桧扇二十把、蝙蝠扇两把。而桧扇和蝙蝠扇都是折扇。
当时,折扇在日本十分宝贵,数量不大,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使用。在明代中日贸易中,折扇同倭刀一样,是日本的重要货品,故明代人常将日本的刀、扇相提并论。
我国宋代的匠师在学习日本、朝鲜折扇长处的同时,又结合我国盛产竹子、宣纸的特点以及雕刻、书画等传统艺术特色加以发展。在扇骨上,以名贵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桧木、白松木;两旁的扇柄雕刻诗词字画,扇头下垂饰玉器扇坠或五彩丝线编结的流苏。同时,在洁白的宣纸扇面上题词作画,提高了折扇的艺术水平。到明清两代,折扇更成为书画、雕刻、刺绣、装裱、剪纸等艺术融于一体的手工艺品,充分发扬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特长。
折扇兴于宋代,这是肯定的。但宋、元这段时间并非折扇的鼎盛时期。折扇的鼎盛时期在明代。明人陆深《春风堂随笔》中就说,折扇“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
明代官绅所用折扇用料考究,扇柄刻镂精致,除刻诗词字画外,有的甚至镂空填以异香,柄下饰以玉坠流苏。同时也出现不少制扇名家。明代折扇不仅工艺水平高,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时已能大量出口日本,且传入欧洲。
文徵明《古柏竹石图》
小小扇面里的书画天地
给扇子施以书画,始于三国时代。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有“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说的是汉桓帝刘志赠曹操一把“九华扇”,曹操请主簿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将扇面滴了一个黑点,他急中生智巧妙地将黑点画成欲飞的苍蝇,这才化险为夷。
扇面书画题材十分广泛,鱼虫走兽、人物肖像、田园山水都可入画,正、草、隶、篆皆能成书。由于扇面书画多为当时名士所作,所以十分名贵,价值连城。
历代书画名家也都精于题扇艺术。宋代的马远,明清时的沈周、陈洪绶、唐伯虎、任伯年等人的作品,到如今也不多见,十分珍贵。唐伯虎是明代有名的才子,能书善画,他的《山房客至》扇面远山朦胧,近处树木葱郁,几间草屋掩映其中,一幅田园佳景。上题一首诗:“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人来借看花。”诗情画意,相映成趣。
唐寅《桃花竹枝图》
#扇子##历史##历史有知识##历史杂谈##历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