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0:31:24 | 浏览:38
来源:【紫金山新闻】
古代没有电扇、空调,扇子就成为人们消暑的必备利器。古韵悠然处,必有一扇耳。折扇,早已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白如玉,光如镜”的金陵折扇与苏州檀香扇、浙江黑纸扇、广东葵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的金陵折扇,既是祛暑纳凉的生活用品,又是可以馈赠亲友的工艺品。近日,记者走进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一探金陵折扇的“前世今生”。
从明朝开始盛行,秦淮河一带形成金陵折扇的集散地
“扇”这个字,从底下的“羽”可以看出,最早的扇子是用羽毛制成的。晋代陆机写过一篇《羽扇赋》,说楚国大夫宋玉、唐勒“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可见战国时已有羽扇了。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也有“羽扇纶巾”的描述。而折扇,起源于宋朝,盛行于明代,古称聚头扇,又称折叠扇,因便于袖藏,扇面又书画相宜,故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而金陵折扇,顾名思义就是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折叠扇。
相传,金陵折扇的制作工艺,是从明朝宫里传出的。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十分欣赏江南的许多民间工艺品,他发现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命工如式为之”,下诏令宫内工匠制扇,并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从此,折扇“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使用折扇形成习俗。《金陵琐事》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江顾公清云:南京折扇名天下。成化年间李昭竹骨、王孟仁画面,称为二绝。”
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是目前南京唯一的金陵折扇生产和研究机构。倪世金是这家研究所的所长,也是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金陵折扇的发源地就是我们这里。”他告诉记者,南京是科举之地,过去学子们以购得金陵折扇为荣,因而秦淮河一带形成金陵折扇的集散地,至今还保留“扇骨营”这一地名。
“白如玉,光如镜”的金陵折扇,纯靠手工制作
“金陵折扇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白如玉,光如镜’。”倪世金说。为了做到这六个字,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目前大致分为选料、制骨、打磨、制面等步骤,每个步骤都得精益求精。
“首先从选料来讲,全国有很多地方都有毛竹,但是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到无锡宜兴去采购毛竹?因为越朝北,不管木质还是竹质,密度就越大,而且为了防风防雪,会把毛竹头给掐掉,但是宜兴的毛竹不掐。如果把毛竹头掐掉以后,毛竹就失去了润性。”倪世金说,有些地方毛竹是拖着下山的,“但是我们不允许拖,不允许碰撞,有技术要求。”而制作金陵折扇的纸张都是安徽的名品宣纸,采用熟纤工艺制作,在扇面作画、写字,效果颇佳。
选完料之后,制骨和打磨也是非常精细的工序,不是随随便便来个人就可以做。“比如说我们的扇骨内骨打磨是很薄很薄的,达到0.1毫米的厚度,如果手重了,可能把它打破了,如果打得不光滑,同样也会影响‘光如镜’特点。”倪世金说,这些工作都必须手工完成,要靠多年的经验和手感。“脾气暴躁的人打磨不好的,他磨两下子可能就不耐烦了。所谓匠人匠心,可以讲是不求回报地去追求。因为金陵折扇是一个工艺品,必须要充分反映它的艺术价值。”
金陵折扇靠手工制作。
而扇面制作更是讲究细节。倪世金告诉记者:“比如收褶,这是非常细致的,错一点,每一个褶相差0.1毫米,可能10个褶相差下来就是1毫米,每一个扇面的连线,都要正对圆心,如果不对圆心的话,那扇面就可能打不开。我们这些几十年的老师傅,只在这一道工序来讲,一天都造不到一把。”
手工制作意味着缓慢、少量、坚守,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是对完美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将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传承发展金陵折扇,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倪世金的大半辈子都为了金陵折扇的传承发展而努力。1980年,20刚出头的他进入了南京金陵制扇厂潜心学习制扇技艺,成长为制扇“高手”。2009年,栖霞区在原南京金陵制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请来倪世金担任所长。他克服无人员、无场地、无生产专用工具、无原料的困难,通过寻找制扇艺人、研习工艺,恢复了金陵折扇的全套制作流程,并生产了竹子和红木折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折扇技艺发扬光大。
倪世金。
凭着对金陵折扇的热爱和精通,倪世金与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全体成员一起不分白天黑夜摸索打拼。在研究所挂牌仅仅3个月后,他们就打通了竹骨折扇生产工艺流程,第一批金陵折扇成功面市。倪世金用传统的工艺、材料,坚持手工制作。从制作扇骨到扇面、雕刻、绘画,无一不是精工细作、精益求精。除了坚守传统技艺之外,为了丰富金陵折扇的文化内涵、创新金陵折扇的种类,倪世金积极探索折扇与现代文化、南京文化等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尝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比如金陵折扇与金陵竹刻等结合产生“雕刻扇”。此外,他还创造性地研发出了“金箔扇”“雨花扇”“剪纸扇”……
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内展示的金陵折扇。
“我们金陵折扇不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淘汰,而应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不断地发展。”倪世金说。在他看来,金陵折扇是南京文化的代表物之一,也是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目标,就是把金陵折扇做大做强,打响这张文化名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文/图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紫金山新闻】古代没有电扇、空调,扇子就成为人们消暑的必备利器。古韵悠然处,必有一扇耳。折扇,早已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白如玉,光如镜”的金陵折扇与苏州檀香扇、浙江黑纸扇、广东葵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
陈纬伟在对原石进行构思《希望》原石。《希望》玉雕作品。《峥嵘岁月》原石。《峥嵘岁月》玉雕作品。《江上渔者》作品原石。《江上渔者》玉雕作品。《道法自然》玉雕作品。他用南流江流域的玉石雕刻出形态各异、寓意丰富、独具匠心的石雕作品,并斩获区内外的
老话常说,“人一旦遇上与自己有缘的玉,就会一生受益”,由此可见玉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已经深入骨髓了。从玉石的组成成分来分析,其内部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这这些物质容易通过佩戴者的皮肤,从而被吸收。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养人的玉石都有哪些功
在很多朋友的认识中,在市场上常见的金丝玉都是很便宜的,金丝玉还能价值百万似乎有点天方夜谭。说实话要不是在自家老板的店里看到这款宝石光戈壁玉吊坠,我也不知道戈壁玉还有这么贵的。看过这款产品后,经过上网查籽料恶补戈壁玉的知识,才弄清楚咋回事,现
黄蜡石碧玉冻雕刻作品欣赏,起宝石光,具备玉之六德,即“细,洁,润,腻,温,凝”。完全不输其他玉种。而黄蜡石又以红黄两色为主。红黄两色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色,象征着尊贵。中国自古有以黄为尊的传统。同时,红黄两色也是国旗的颜色。
要说文玩市场雕刻界最火的石头莫属沙漠地带的彩玉了,不管是左旗的料子、呼伦贝尔、外蒙料又或者是甘肃银川沙漠中的料只要质地细腻色彩丰富,都会被雕刻家们所钟爱,因为那一双琢石成玉化腐朽为神奇的手需要有一个展现的平台。大部分的翡翠和田以及大众玉石
由中国玉文化协会、北京珠宝艺术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玉石器“百工奖”评选活动近日在北京落下帷幕,阿拉善彩玉雕刻作品大放异彩,共斩获9个金奖、13个银奖、4个铜奖,两件作品获最佳工艺奖,两件作品获最佳创意奖,成为本届“百工奖”的最大赢家。中国玉
阿拉善玛瑙也有人叫它阿拉善彩玉、戈壁玉等,它囊括了世间所有的颜色,相比其他玛瑙它的硬度略高颜色、形态更多,从纯透明到完全不透明涉及多种质地在风沙中坚韧恒美令人钦佩。阿拉善地区近20亿年的地质沧桑巨变和风沙磨砺,造就了极富观赏价值的各种美石
同样是玛瑙,这从河里捞出来、石头中敲出来、土里挖出来或者山里捡到各式各样的色彩与形式,大部分的玛瑙都是水盈盈的廉价半宝石。 近年比较火的南红玛瑙与战国红玛瑙算是胶质感很强的,南红以正红的国色而受到广大朋友喜爱;战国红大部分都有缟纹以黄色为
阿拉善彩玉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件好的原料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巧雕,他所展现的风采会给很多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为大家展现的阿拉善玛瑙雕刻至少好几十件,同样的材质同样的雕刻师却有不一样的风格与风情,看着他们一件件的回到喜欢它
目前发现的阿拉善玛瑙、彩玉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宝石级的玛瑙,质如刚玉,色似霞光阿拉善的玛瑙、彩玉表面光润鲜明通透,黄、白、红、赭、兰、紫、灰各显其美,流光溢彩。近20亿年的地质沧桑巨变和风沙磨砺,造就了极富观赏价值的珍珠玛瑙、碧玉和独具形、
近日茂名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5个项目茂名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市级非遗项目类别为传统技艺的玉雕(高凉南山彩玉雕刻)高凉南山彩玉源于高州,产于广东粤西
___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玉雕作品赏析大漠风情说敦煌飞天壁画话沧桑春风不度玉门关莫伟一石刻忆长希望纬伟蜜蜜甜圣地权靖高高昂萌发智天敏思维盼来方辉旺事业枯木逢春绿何岸守望庞习展飞扬一心向佛虔庞纬道生万物广积昌光林美笔甲天下南流彩玉铸辉煌莫伟大师
在新疆克的戈壁滩上,散落分布着许多质地细腻温润、色彩丰富的“石头”,越是这种贫瘠荒凉的土地越容易出产美石秒玉。现在近摊的美玉已经被捡完了,只能开着越野去百公里以上的荒漠深处去寻找,每年的五一之后都有大批美石爱好者前去寻觅。 看着戈壁滩上到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和田玉收藏的热衷不断提升,对和田玉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和田玉的产出状况也越来越关注,所以和田玉子料倍受人们追捧,但随着籽料资源日渐枯竭,与籽料一母所生但出路不同的戈壁料渐渐进入收藏者的视线中,那么什么又是戈壁料呢?(我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