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要增强公民意识 公民的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国籍是一个人成为某个国家公民必备条件)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要有国家意识。 2. 要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前提和先决条件)、有法必依(关键和中心环节)、执法必严(重要条件)、违法必究(重要保障)。 青少年应怎样增强公民意识? 答:从小热爱祖国,立志振兴中华,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争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公民。 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定义: 所谓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生理机能完整的人身权利。(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任何其他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权利。) 所谓肖像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的拥有、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为了国家、社会利益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的肖像即使未经本人同意,也不构成对肖像权的侵犯。) 所谓名誉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是人的第2生命。) 公民的荣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保持自己光荣称号,并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 公民的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并排出他人侵害的权利。 公民的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 人身权利是公民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权利。 什么是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指国家的法律保护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行使自己的人身权利,并依法制裁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做了什么规定? 1. 首先,法律保护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 2. 其次,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 3. 法律保护公民的住宅不受侵害。 4.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为什么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1. 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享受其他一切权利自由的先决条件,也是公民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假如公民的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一切权利和自由均成为一纸空文。 2. 公民人身自由的实现程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安定程度。 依法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对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 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 2. 不做侵害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事情 3. 要依法同一切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利的违法行为做斗争 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特殊主体 相应法律 妇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老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残疾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为什么妇女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解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为什么老年人要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1. 尊敬、赡养和爱护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民族培育了后代 3. 当他们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 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困难群体。 第十课 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规定,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强制或干涉。(结婚自由、离婚自由) 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必备条件 1.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3.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 1. 直系血亲和旁系三代以内的血亲禁止结婚 2. 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换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者,禁止结婚。 结婚必须履行法定手续,即办理结婚登记。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对子女的义务有哪些? 1. 父母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2. 父母要保护未成年子女 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有哪些? 根据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辅助的义务。 为什么要赡养扶助父母? 1. 父母抚养了子女,对社会和家庭尽到了责任,当他们年老体衰时,理应得到国家的关怀和子女的赡养扶助。 2. 赡养扶助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包括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应尽的责任。凡是有负担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不管婚否,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如何孝敬父母? 1. 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 在父母身患疾病时,应好好伺候,使他们早日康复 3. 父母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和他们分忧解难 4. 在父母遭到意外不幸时,要格外关心体贴,与父母同甘共苦渡过难关。 第十一课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最重要的,1995年3月18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的权利有哪些? 1.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的义务有哪些? 1. 遵守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