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一章有和无的作用,你怎么看呢?

2025-05-09 05:38: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意思是三十根组成车轮的辐条集中在一个原木中,因为中间空虚,所以使得车轮转动有了车的用处。搅拌泥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中间空虚,所以能够装运货物有了器的用处。凿门和窗户制作房屋,正是因为中间空虚,所以能够提供住处有了房屋的用处。用了3个事例证明“有”产生了“无”,“无”产生了“有”也就是“有”(实体材料)经过加工成了更高一层级的“无”(中间空虚的)物,物正是由于“无”(中间空虚),才为“有”(整体用处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因此“有”带来便利,“无”带来用处。这句话是对本文的总结。“无”(中间空虚),才为“有”(整体用处的产生)提供了空间。也就为人提供了方便。如果万物中间不存在空虚部分,也就没有整体的用处了,也就不会为人类带来便利,也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

本章是老子对“有无相生”的观点的进一步的阐发。集中 阐述了有无的辩证关系。老子认为有无相互依存。

从中我们可以带来哪些启示?

人要想使得万物为自己带来便利,那么在加工他们的时候必须留下空间。

自然界有了运行规律,才能运行不殆,这些运行规律,是运行不殆的根基和保障;人类社会有了法律规章,才能秩序井然,这些法律规章,是秩序井然的根基和保障。等到人人都遵守法律规章,融化在人人的心里,融化在人人的灵魂里,变成了文化,天下就安定祥和,“为道日损”,看起来似乎不需要什么法律了,这就进入了德治的局面,可以清净无为而治了。

回答2:

怎么说呢,对于道德经这一章,个人的看法是描述了,一个人的想法和理解。如果同一类事物有的人认为有用,有的人认为没用,他们的观念和格局是不一样的。

回答3:

告诉各位。
如何才能由论道、悟道而直至于得道!
一:河图、洛书,纯自然科学之道。不接人气。不行!
二:道德经等,也仅限于在人与自然之道里的那些哲学两面性。忽略了人类共有先天性上的三大特征。即:心灵、思想和情感,所必须要与人类后天所创造出来的三大文明相辅相成。
因此,未完全的接地气!不行!
三:宗教:心灵、政治:思想,才仅是人类三大特征里的两大特征和两大文明。且;还都有着各自唯我独尊上的信仰之尊与国防边境线。因此,仅她们的各自信仰之尊?就早已是决定出了她们的共同命运。即永远也都得不到全人类们的共同响应。
四:大同文明:博爱情感精神文明,她涵盖了上述精髓中整个的全部。无信仰无国界可与全球共享通用。

回答4:

我觉得说的非常好,有和无是相对的词,有着自己的含义,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很好的交互作用。